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厦门大学“全国社科期刊中心(社)建设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09日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日,由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主办的全国社科期刊中心(社)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厦门大学举办。本次交流会以社科期刊中心(社)建设经验交流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院、《新华文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工业经济》《财经研究》等近二十家学术服务单位及期刊机构代表,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旨在分享成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我国高校社科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文科期刊中心主任潘越教授主持开幕式。她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亟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次会议是国内高校社科期刊中心(社)的第一次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旨在通过与会专家学者、期刊界同仁的交流,畅所欲言,提供宝贵的建设意见,发挥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作用。

福建省期刊协会会长卓少锋致辞,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高校社科期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推动创新的重要使命,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致辞。他表示,厦门大学始终坚持用中国理论开展学术研究,结合时事热点,把握问题前沿,转变研究范式,旗下期刊先后开设“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强国与新质生产力”等重要专栏,充分发挥了阐释中国理论的学术高地作用,为推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主旨发言分别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程少霞,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欧定敬主持。五位专家紧扣“全国社科期刊中心(社)建设经验”这一主题,从各自学术背景和期刊工作经验的视角进行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魏长宝作题为“加强原创理论传播、发挥期刊引领作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期刊使命”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学术知识生产普遍存在的窘状,强调学术期刊要有自己的学术风骨,要理直气壮地鼓励和旗帜鲜明地引导学者多做接中国地气的学问,多产出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原创学术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彪围绕“社科出版社的集刊出版及未来发展建议”作出发言。他针对目前学术集刊的出版状况,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学术集刊未来发展的建议,包括形成期刊特色品牌,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结合,建设以学术集刊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杨红燕作题为“搭建哲社预印本平台,探索学术出版新模式”的发言。她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需要探索新型出版模式,搭建新型学术交流平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的讲话,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苏金燕以“期刊评价与期刊发展”为题,主要提出了关于期刊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考和做法,详细介绍ABCD期刊评价体系和AMI的期刊评价组织实施体系,探索期刊特色化路径。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喻阳以“提高我国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质量”为中心,指出学术编辑要把好政治、学术、文字这“三关”:一是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学术上在观点、材料、方法、问题上讲求创新;三是主观上重视文字问题,注意语法运用、标点、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规范性。

下午,圆桌论坛主要围绕“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术出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分别展开讨论。

圆桌会议专题一“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由《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东南司法评论》主编、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杏飞主持。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魏建指出了目前高校期刊发展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强调期刊需主动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平衡学术质量与热点话题,发展特色同时依托本校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社长黄薇讲述了期刊集群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深化了跨学科建设,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还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搭建起了科技与人文对话的平台,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发展。

重庆大学工程科教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袁文全介绍了重庆大学如何借助工科优势,促进人文社科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期刊建设引进人才,有效支持了学科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期刊管理中心副主任关晓斌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建设与管理的举措进行详细叙述,强调了“放管服”策略在优化期刊管理和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

西南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吴淑爱以西南大学期刊管理为案例,展示了有效整合上中下游资源的重要性,强调学术期刊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呼吁各界合作,共同推动期刊生态的优化发展。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主任陈双燕在发言中强调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举措,着重指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提升学科影响力的策略。

《厦大中文学报》执行主编、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徐勇指出期刊定位对中文系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在保持集刊特色的同时,依托优势学科促进其均衡发展。

《戏剧与影视评论》主编、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红概述了《戏剧与影视评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学科建设的广泛贡献。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树涛调了期刊作为学科发展资源平台的关键角色,促进学生、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学术规范,以及在学术交流、形成领域影响力方面的重要功能。

圆桌论坛专题二“学术出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由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季烨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社科版块总编辑张静着重讨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社科期刊的关键联系,并以西安交通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为案例分析其丰富的办刊资源和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出版人陈蓉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期刊建设经验,强调了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中国特色思考和解释人类共同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利用院士访谈专栏等平台,支持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并与国际出版社合作,加速创新成果的全球传播。

《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谈到社科院在期刊管理中的作用与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传播,以及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挑战。

《财经研究》副主编黄俊突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学术出版面临的挑战,并强调处理好国内外知识体系关系的必要性。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助理周吉梅以学报社科版为例,分享了通过栏目建设、学科融合和国际传播增强学术影响力的经验,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注重于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确保知识创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郑文礼讲述了厦门大学出版社长期坚持的“学术为本”的理念,介绍出版社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的贡献,深入解读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理论,旨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林枫介绍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国内与国际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必要性,并呼吁与会者共同促进学术平台发展,共同推动学术研究进步。

《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副主任林友宏以《中国经济问题》期刊创立发展历程为中心,展开叙述期刊如何不断提升自身质量,以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

《南洋问题研究》社长、《南洋资料译丛》主编范宏伟主要谈论了杂志面临的挑战、问题与经验,进一步强调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当代会计评论》主编刘峰探讨了会计学科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依赖制度支持,以及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会计在数字化时代角色的转变,建议从多学科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最后,大会总结由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唐瑭主持。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总编辑杨健民对此次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总结。他表示,会议通过主旨发言与圆桌论坛等形式,深入分析期刊在知识传播与创新中的角色,讨论了期刊中心的定位、使命,以及人才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旨在推动中国文科高校期刊质量的提升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抓手。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中国实际,植根于中国文化,肩负起重要使命,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Top